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哪些方面着力?如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加力?一起来看看相关专家的解读。
经济质量优势如何增强?企业创新技术商业模式,政府提高质量技术标准
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至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内涵也越发清晰明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指供给没有根据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调整,老百姓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赵昌文认为,总体方向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一表述正是开给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精准药方。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赵昌文表示,总体上来说,从企业角度来看,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政府角度来看,也要与时俱进地提高对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尤其是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同时加强质量监管。通过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保持市场公平竞争。
此外,赵昌文认为,加强品牌建设也应该被列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工作的议事日程,“品牌也是产品供给质量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国产产品质量不错,不输国外名牌,但却难以打响名气,给人质量平平的感觉。”
新增长点新动能如何培育?推动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生发新动能
虽然总体方向不变,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却在变化和深化。
“很多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等同于‘三去一降一补’,这就有些狭隘了。”赵昌文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期主线,具体任务在不同时期也会有变化,新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有拓展。比如除了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等,每一条都为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融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安晖认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形态,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制造业是工业及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一论述是对十七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八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赵昌文也表示,融合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词。实体企业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再造,是一个大趋势。“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合,企业提升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服务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需求。”赵昌文认为传统产业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
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赵昌文同时强调,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冒进,要注意“软硬兼施”。“仅仅引入先进技术,而管理跟不上,对改进生产制造效果不大,要结合精益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软实力,才能提升效率和效益。”赵昌文说。
融合同时还是新动能形成的关键词。在赵昌文看来,新旧产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都存在被改造的机会,而新动能的形成还要依靠有庞大存量的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升级,创造新增长点。“老树发新芽,新产业很多都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赵昌文举例,传统租车行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创新商业模式,就成为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形成新的增长点。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赵昌文认为,政府部门的监管也要跟着优化升级,要提升管理水平,更多地进行“包容性监管”。一方面,要严格管理,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严厉打击垄断行为,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更要呵护新动能的萌发。在引导发展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规范其发展,并进行合理的政策扶持。“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这要求新时代的政府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让监管手段不落后于市场的发展。”赵昌文说。
产业迈向中高端该如何促进?加强四个能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中国崛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专家们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约为6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反映了我国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创新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苹果手机、平板电脑很多是在中国总装集成的,但高价值的零部件却是国外生产的。”赵昌文表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几年规模体量上的优势还在扩大,但是,从品种、品质、品牌上看,我们的产品离全球中高端还有不小差距。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近年来,在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高端研发装备、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核心关键零部件、工业自动化软件等领域,我国的手机芯片、高性能计算、高端显示等虽已取得了突破,但从整体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许多仍然依赖进口。“此外,在品牌塑造、全球市场拓展、培育世界级跨国企业等领域,跻身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们也依然任重道远。”王鹏表示。
要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赵昌文认为有四个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要逐步提升,尤其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大的突破和进步,最后是要拥有标准的制定权,这些都是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的方面。”
可喜的是,一些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崛起。赵昌文举例,比如中国高铁制造体系,从轨道到机车到信号系统,整个体系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已经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还有核电装备、航天制造领域、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包括建材、水泥等一些传统产业领域,都在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成为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一个个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