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公正、可信”,这个理念是现实中推进认证认可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但是认证认可机构的现实工作模式是否能够体现这样的属性呢?
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顾客是谁?我们的发展最终靠谁?这是两个可以考察经济组织属性的有效问题。
在传统的实体经济基础范畴,谁付费谁使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使用者与支付者是统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新型的行业中,使用者和支付者不再是统一的。认证认可行业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认证机构向生产产品的企业出具证明文件,证明这些产品或企业达到了某个标准的要求。同时,认证机构向生产产品的企业收费,可以说是生产产品的企业“养活”了认证机构。
但使用这些证明文件的是谁呢?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使用者,但真正付费使用这些证明文件的主要是那个付费的企业的顾客。如果说,产品的使用者才是产品的真正顾客,那么认证机构的真正顾客应当是那个付费的企业的顾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这个关系:
认证机构
|
付费的顾客(顾客甲)
|
使用认证结果的顾客(顾客乙)
这个图告诉我们,认证机构的真正顾客不是先向认证机构付钱的顾客甲,付费的顾客甲并不真正使用认证结果。顾客甲付款,希望认证机构出具自己希望的结果,希望顾客乙相信认证机构出具自己希望的结果,顾客乙才是真正使用认证结果的人。顾客乙可以是一个特定人群或者社会公众。
在这个链条里,对认证机构有直接影响的是付费企业,而真正使用认证结果的顾客,几乎不可能对认证机构有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认证机构非常容易和给自己付钱的顾客甲形成“利益同盟”,共同去面对最终使用认证结果的顾客乙。我们知道,在社会治理中,利益关系永远优先于操守。在这个清楚明白的利益关系面前,认证机构秉持操守是有一定困难的。
同样,对于认可机构,我们也可以做出相应分析。只是其中的顾客乙应当是那些有权选择认证机构的企业。
认可机构
|
付费的顾客(认证机构)
|
使用认可结果的顾客(顾客乙)
我国只有一个认可机构,竞争压力的缓解自然更容易秉持操守,但也要防范出现认可机构与认证机构形成“利益同盟”的可能性。这种利益结构是公正性的最大障碍。
此处,在实体产品的经济链条中,最终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识别产品的优劣,但在认证证书这种产品面前,最终使用者是没有办法识别其优劣的。只有通过反复使用顾客甲的产品之后,才能得出认证结果是否可信。如果结果令他失望,他就会对认证证书失去信心。虽然他无法追究认证机构有效性缺失给他带来损失的责任,但作为认证机构的真正顾客,他却可以选择继续信任,还是不再信任。
编辑:ISO9000认证